元州街總館

香港九龍深水埗元州街75號地下

預約及查詢:+852 2478 8808

福華街分館

香港九龍深水埗福華街189號地下

預約及查詢:+852 2478 8868

天使行動捐款

捐款熱線:+852 3997 3868

電郵:info@etalknews.org.hk

誌 HK FEATURE 報導:【唐樓故事】黃道益後人活化戰前唐樓 傳承施醫贈藥精神

過去二十多年間,市建局在深水埗區進行不少重建項目,令不少唐樓慢慢在鬧市中消失。在元州街與桂林街的交界,一幢米黃色唐樓有兩條架在行人路上的「騎樓底」,顯得鶴立雞群。此唐樓外觀新淨,誰會估到它是近百年歷史的三級歷史建築。

在深水埗長大的註冊中醫黃天賜,難忘當年街頭巷尾展示的生命力及人情味,於2019年購入這唐樓,並私人斥資將之活化成一幢集醫館、舊物展館、射箭場於一身的場地。在活化過程中,他堅持「原汁原味」,事前曾要求舊業主不要拆卸或丟掉屋內任何物件,所以現時地面仍留著昔日的地磚、天花板仍掛著昔日的吊扇及吊燈、騎樓柱上重新有王羲之書法字體「寫着」的「醫道惠民醫館」六個大字、樓梯及窗框重新髹上唐樓標誌性的綠色……。他希望藉著唐樓提供的不同服務,凝聚街坊、聯繫社區,細嚐人情味。

近百載的「廣州式騎樓」

1910年代開始,深水埗隨著九龍市區發展而逐步開發,進行多次填海,開闢多條道路,例如元州街。三十年代發展深水埗時,「廣州式騎樓」是當時的特色建築,這類建築物最大特色就是「長出了腳」,長方體騎樓柱支撐著二至四樓凸出的騎樓底,架在行人路上,可為地面的行人和商戶遮陽擋雨。

今時今日「廣州式騎樓」已如鳳毛麟角,樓齡逾90年的元州街75號(下簡稱「騎樓75」)則是其中一幢鮮有保存得相當不錯的戰前唐樓。這幢米黃色戰前唐樓樓高四層,相信是於1930年代初興建 ,並於2018年12月6日確定為三級歷史建築。

外牆「五角星」圖案,屬於民國初年的圖案。

上層築有呈階梯狀排列的露台,外牆有四顆「五角星」圖案,有學者指出由於20世紀初民國受西方文化衝擊,引入五角星圖案作裝飾,成為早期現代中國的象徵。現時從遠處看「騎樓75」的長方體騎樓柱上,以王羲之書法字體寫「醫道惠民醫館」6個大字,相當搶眼。大門上方掛著紫紅木牌匾「醫道惠民」,這處正是中醫師黃天賜於2019年購入並活化,變成專門治療針灸、骨傷、推拿的醫館,繼續見證深水埗發展。

新業主黃天賜保留原有的階磗。

一見如故的戰前唐樓

黃天賜出身自醫藥世家,父親黃道益生於1919年,祖籍台山,兒時來港定居,1950年代在深水埗南昌街107號開設第一家涼茶鋪「萬寶堂益記」,期間不忘進修中醫,1960年代成為中醫師。1968年黃道益搬到相隔兩條街的長沙灣道190號,創立「中國醫館」行醫,其後研發按摩藥油,1968年「黃道益活絡油」面世用於解決筋骨痠痛、跌打扭傷等問題。

黃天賜父親黃道益在深水埗行醫。(相片由受訪者提供)

黃天賜生於1956年,有7位姐妹,他排行中間。父親先後開設涼茶鋪及醫館,也成為黃天賜小時候幫手的地方。「涼茶鋪內有部庶汁機,是爸爸發明的。我記得當時我們很環保,經過庶汁機反覆壓榨四次後,餘下的竹渣便拿去曬乾,然後用來煲涼茶,在這些環境長大下,明白到凡事都有很多可能性,什麼都可以試。」

他亦喜歡穿梭深水埗街邊攤檔,看小販炒栗子、打棉花、補衣服等,有些小販更自家製炒栗子機、批雪梨機等這類生財工具,通街滿是民間小智慧,恍如一個博物館。黃天賜笑言:「細個在鴨寮街長大,對電子零件有一定的認知,兒時看得多,長大後便知道如何改良爸爸藥油廠的相關機器。」

黃天賜父親黃道益開辦的「中國醫館」。(相片由受訪者提供)

1972年,爸爸安排16歲的黃天賜赴加拿大留學。畢業後他繼續在當地發展事業,直至1985年,父親已屆退休之齡,計劃把生意交他打理。回流承繼父業之際,他亦不時參與內地的減災扶貧工作,漸漸地埋下幫助本地殘疾兒童的種子。

2018年有天黃天賜機緣巧合途經元州街「騎樓75」,當時便有一見如故的感受,並鈎起了對深水埗的情意結。「此唐樓跟我小時候長大的環境十分相似,尤其是騎樓的設計、屋內的街磚,便找地產經紀希望聯絡業主,看看有否購買的可能性。地產經紀表示,業主陳伯一直在外國生活,聯絡上可能有一定的難度。」

黃天賜從小在深水埗長大,他希望弘揚當年的醫館精神。(關震海攝)

活化後結合醫館、舊物展館、射箭場於一身

剛購入該唐樓時,黃天賜並沒有想過活化後的實際用途。「一直都參與內地及本港救助殘疾兒童的工作,忽然想到既然現在自己有個地方,何不用變成醫館推出相關服務,在這方面作一點綿力?」活化後的唐樓被賦予了多個不同身份。

地下、閣樓和二樓成立「醫道惠民」醫館,提供中醫骨傷科為主的綜合治療,更特別為中醫稱為「五遲五軟」的病童提供中醫義診,包括腦病、腦麻痺、肢體弱能、自閉症、罕有病、唐氏綜合症等。二樓開設的治療室,每天放學後總會坐滿接受治療的兒童。

唐樓的舊物展館中展示香港淪陷期間屋主簽訂的「家屋所有權登錄申請書」。

三樓是舊物展館,低頭一看,地面保留著三款不同圖案的地磚,黃天賜指出,有可能是當時間隔三間板間房所致。至於館中最珍貴的展品,應是記錄該唐樓在多個不同年代的文件 ,包括見證香港開埠初期的三十年代地契,日治時期由「香港占領地總督部」簽發、上面寫著「昭和十七年八月三十一日」(即1942年)的「家屋所有權登錄申請書」等。

喜歡功夫和射箭的黃天賜,把四樓搖身為室內射箭場,開班教授年輕人射箭,冀傳承射箭文化。走到天台,擺放了幾十盆草藥盆栽,例如兩面針、艾草、雲香草、透骨消等。

黃天賜與陳氏舊業主仍有交流,亦保存陳氏的古物。

疫情間派五花茶 重建社區聯繫

「醫道惠民」醫館成立之年,正值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出現之年,至2020年疫情更有蔓延之勢。每日確診人數不斷飆升,對醫療系統造成愈來愈嚴峻的壓力,當時政府表示如果病人症狀不算太嚴重,例如沒有呼吸困難、神志仍然清醒等,便不用入院,因為沒有足夠的床位。

黃天賜決定推出中醫遙診義診服務,透過電話視頻,為新冠患者看診。除醫館內十多個醫師外,還聯絡上80多個中醫參與其中,該醫館則肩負中央藥房的角色。黃天賜說:「當時封了關,中藥供應有一定的難度,主要靠藥廠及一些醫師的捐贈,存量始終有限,服務只進行了個多月,幫助了過千名病人。」

中醫講求治未病,透過提升自我防護機制,以預防病患的侵害。黃天賜記得小時候在涼茶鋪,見到街坊一有傷風感冒都想運用一些簡單的方法紓緩不適,五花茶就是常喝的涼茶之一,所以疫情期間,該醫館便有派五花茶的行動。

2019年至2023年為止,該醫館已為超過887名患有自閉症、先天及後天性腦損傷肢體弱能兒童及青少年免費提供中醫義診。

疫情期間,該醫館恍如讓街坊回到深水埗昔日感覺,黃天賜淡然表示,起碼做好自己的本份。「維護『騎樓75』的生命力,就需要由預防開始,就有如中醫的治病的理念『肉為牆,骨為幹』預防樓宇受損,必須先由外牆開始,因所樓宇的風邪病毒,都是從外入侵人體。」

自2019年至2023年為止,該醫館已為超過887名患有自閉症、先天及後天性腦損傷肢體弱能兒童及青少年免費提供中醫義診。同時亦積極推動中醫骨傷科在治療脊柱側彎、中風等問題上的應用。「騎樓75」不但為無數病患家庭送上關愛,亦讓我們好好珍惜正在消失的香港唐樓文化。

現今保存全貌的「廣州式騎樓」已碩果僅存。

原文網址:誌 HK FEATURE